新国标驱动动力电池安全变革,储能领域共筑安全长城
2025年4月3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磅发布GB 38031 - 2025《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》。这一被业界盛赞为“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”的新规,彻底重塑了动力电池安全标准体系。新规将“不起火、不爆炸”从企业的技术追求,强力升级为全行业必须严守的强制要求,标志着动力电池安全保障进入了高标准的崭新时代。 相较于2020年版标准,GB 38031 - 2025在多个关键测试维度实现了重大突破。在热扩散测试方面,触发手段更为多元。在针刺、外部加热等传统手段基础上,创新性地增加了内部加热片触发热失控的方法,使测试场景更贴近真实事故。逃生机制也进行了全方位优化,新规明确规定,一旦发生热失控,必须在5分钟内迅速、精准地发出报警信号,同时严禁烟气进入乘员舱,从源头上杜绝逃生时二次中毒的风险。测试完成后的监测时长也大幅延长至至少2小时,且要求所有监测点温度始终低于60℃,有效预防延迟性爆燃事故。 底部撞击测试首次被纳入标准法规。该测试精准模拟道路飞石冲击场景,使用直径30mm的钢球,以150J的能量全力撞击电池包最薄弱部位。豁免条件极为严格,仅允许离地间隙≥200mm的N类商用车免测,而包括乘用车在内的其他车型均被纳入严格监管范围,极大地强化了对电池底部安全防护的监管力度。 在快充安全管理方面,新规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。针对超快充电池,明确规定在经过300次快充循环后,仍需顺利通过外部短路测试。并且在20% - 80% SOC这一关键区间内,必须确保快充性能始终稳定,有效避免因长期频繁快充导致电池内部潜在隐患的滋生和积累。 随着新国标的正式实施,动力电池行业即将迎来深度变革。预计到2027年整改截止日期,约30%的产能将因无法达到新国标要求而被市场淘汰。与此同时,行业集中度有望大幅提升,CR3甚至可能升至80%以上。 在储能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,储能系统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。阳光电源作为行业领军企业,积极开展储能极限燃烧测试,为行业安全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。 戴乐克作为储能行业的重要一员,始终致力于为客户打造全方位、精细化的产品质量保障体系。在设计阶段,戴乐克凭借专业资深的团队,精准识别并提前排除潜在安全风险。同时,与阳光电源、中国中车等众多行业头部企业深度合作,共同研发出户外锁具系统、重型多点压缩锁等一系列创新安全解决方案。从设计之初,就将安全理念融入其中,通过大量模拟实验和严苛测试,不断优化方案。在生产环节,戴乐克引入先进检测设备,严格执行高标准检测规范,全力强化质检流程,确保每一批次产品质量稳定可靠。在应用端,戴乐克精心研发的DST快装技术产品,凭借卓越的抗震性能,完美适应复杂环境下大规模安装的严苛要求。该产品不仅为企业设备的检查和拆卸作业提供了便捷、高效的操作体验,更凭借精良设计与可靠质量,为企业筑起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。 工业安全保障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,需要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社会各界齐心协力、协同合作。戴乐克将始终秉持专业精神,与各方携手,从产品设计到实际使用的每一个环节入手,为设备的稳定运行和产品的安全使用提供坚实保障,助力工业行业稳健前行,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。